在智能音箱的设计过程中,功放设计和 AEC电路回采是极为关键的环节,它们直接影响着音箱的音质、稳定性以及整体性能。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两方面的6点设计经验心得。让你一文搞定智能音箱硬件设计:功放与AEC回采设计要点。
一、功放类型大PK:效率是关键!
面对多种功放类型,如何选择?

- A类 (纯甲类):线性度最好,音色纯净自然,高保真。但效率极低(20%-30%),发热巨大。
- B类 (乙类): 效率较高(约70%)。但存在“交越失真”,音质有妥协。
- AB类 (甲乙类): A类和B类的折中。效率待提升,但显著改善了交越失真,是多年前,汽车用音响等领域的常用方案。
- D类 (模拟输入和数字信号2种通信): 基于高速开关工作原理。优点显著:效率超高! (90%以上) 。发热极小体积可以做得很紧凑。

结论: 为实现≥85%的高效率目标,成本限制,高效D类功放是不二之选!
追求更多的音效算法,和效率---数字功放最优选!让小体积设备也能拥有澎湃音质!

二、电路关键点:功放输出滤波
- 输出滤波(核心):因D类功放输出的是高频PWM方波,需要LC低通滤波器还原成平滑的音频信号。根据奈奎斯特定理,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必须远高于音频最高频率(通常>30kHz),才能有效滤除PWM载波(通常在几百kHz)而不影响音频本身。原因:人耳可听音频上限为20kHz。

- LC元件选择的参数如何选择:截止频率(fc) > 30kHz。
- 计算公式:
fc=1/(2πLC) (例图中计算约为27kHz)。
三、电路关键点:喇叭信号回采AEC电路作用!
AEC的全称是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 (声学回声消除)的核心功能是从喇叭(扬声器)输出端提取音频信号,用于后续的信号处理(如回声消除、音质监测、反馈控制等)。
回声消除:如智能音箱中,麦克风会同时拾取环境音和喇叭播放的声音,回采喇叭信号后,可通过算法抵消这部分 “回声”,让语音识别更准确;
音质监测:实时采集喇叭信号,分析失真、噪声等参数,反馈给功放调整输出;
反馈控制:在功放电路中,回采信号用于闭环控制,稳定输出功率或降低失真。
四、关键设计需求--回采电路需解决3个核心问题
信号电平适配:
喇叭两端电压通常较高(功放输出可能达±10V及更高)而后续处理的芯片(如ADC、DSP)音频输入范围有限(通常0~3.3V),需将高电压衰减到安全范围。
无干扰原电路:
回采电路不能影响喇叭正常工作(如分流导致音量变小)因此输入阻抗需足够高,避免“加载”到喇叭回路。
信号保真与降噪:
保留音频信号(20Hz~20kHz),滤除高频噪声、电源干扰等。
典型电路结构通常由衰减网络、滤波电路、耦合整组成,以下是具体原理:
1. 衰减网络:降低信号电压。喇叭两端的音频信号是交流电压,用电阻串联,可将比如±10V信号衰减至±0.9V(符合ADC输入范围)。分压电阻需选用高精度1%误差、低温漂电阻,避免信号失真;总阻抗需足够高,确保对喇叭回路的分流可忽略(不影响喇叭电流)。

2. RC低通滤波电路:保留有效信号,滤除噪声。喇叭是感性负载(音圈有电感),且功放输出可能混入高频噪声(如开关电源干扰、射频干扰),需通过滤波电路提取纯净的音频信号(20Hz~20kHz)。计算公式:fc=1/(2πrc)。截止频率可滤除20kHz 以上的高频噪声,保留音频信号。

3. 耦合:适配后续电路的信号极性喇叭信号是交流信号,还有别的感扰信号,需通过电容耦合到ADC芯片。

五、完整喇叭信号回采的工作流程为:
六、关键参数与设计注意事项
衰减比计算:根据喇叭最大电压和ADC输入上限计算,例如喇叭最大±30V,ADC上限 3.3V,需衰减比≥30:3.3≈9:1(实际取 10:1 留冗余);
阻抗匹配:回采电路输入阻抗需≥喇叭阻抗的10倍(如4Ω喇叭,回采输入阻≥40Ω,实际通常用10kΩ以上),避免分流影响喇叭音量;
接地处理:回采电路需单点接地,避免与功放、麦克风电路共地引入噪声;
动态范围:衰减后的信号峰峰值需小于ADC满量程(如 3.3V ADC,信号峰峰值 ≤3V),避免削波失真。通常音频信号小于1V。
通过以上设计,喇叭信号回采电路可在不干扰喇叭工作的前提下,准确提取音频信号,为后续的回声消除、音质优化等功能提供原始数据支撑。
对于有ADC输入的芯片,喇叭直接用衰减电路,后接入芯片的模拟音频输入口。
(PS:有些芯片内部支持ADC输出检测,软件自带AEC功能,更省事)对于没有ADC输入的芯片,如I2S通信,需增加 ADC转换芯片。
MIC信号通常在mV级别,注意输入信号不要超过芯片输入的最大范围内,避免信号削波失真! |